一、標準概述
- 標準性質:國家推薦性標準
- 實施時間:2025年起執行
- 適用範圍:危險化學品生產、儲存、運輸、使用等環節的安全風險管理
- 目標:實現風險精細化管理,推動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,規範風險分級、動態管控和治理措施。
二、主要內容
1. 風險識別與分級
-
風險識別
- 係統識別危險化學品生產過程中可能引發的事故風險源,包括物理風險(如火災、爆炸)和化學風險(如毒害、腐蝕)等。
- 涉及環境、人員、設施多個維度。
-
風險分級標準
- 根據風險的嚴重程度、發生概率、影響範圍等指標,劃分為高風險、中風險、低風險三級。
- 應用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,如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(HAZOP)、故障樹分析(FTA)、事件樹分析(ETA)等。
2. 風險管控措施
-
高風險
- 必須采取嚴格的安全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,實施重點監控,完善應急預案,定期開展安全演練。
- 關鍵設備和工藝需裝設安全保護裝置,保障設施安全運行。
-
中風險
- 采取必要的技術防範措施和管理製度,進行風險監測,定期複核風險狀態。
- 加強員工培訓和安全意識。
-
低風險
- 維持常規安全管理和監督,確保風險處於可控狀態。
3. 動態風險管理
- 建立風險動態監測機製,結合在線監測係統和安全檢查結果,及時更新風險等級。
- 實施風險預警和快速響應,做到風險隱患動態閉環管理。
4. 隱患排查與治理
- 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,重點針對風險等級較高的環節。
- 明確隱患整改責任,實施隱患治理跟蹤。
5. 責任與製度建設
- 明確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,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製度和操作規程。
- 加強安全文化建設,提升全員風險防控意識。
三、技術要求與應用指南
-
風險評估工具與模型
- 推薦應用定性分析表格、風險矩陣、概率統計模型等符合標準要求的風險評估工具。
-
數據管理與信息化支持
- 鼓勵利用數字化平台實現風險數據采集、分析和管控決策支持。
-
應急管理集成
- 風險分級結果應納入企業應急管理體係,指導應急資源配置和響應策略製定。
四、標準意義與實施建議
- 該規範為危險化學品企業提供了係統化、科學化的風險管理框架,推動安全生產由被動應對向主動管理轉變。
- 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,製定符合規範的風險分級管控方案,提升風險防控能力。
- 監管部門可以依據本規範開展監督檢查和風險評估指導,促進全行業安全水平提升。
五、相關配套標準
- 《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》
- 《危險化學品分類與代碼》標準
- 其他安全生產技術規範和應急預案相關標準